在中国历史上,1978年是个有重要意义的一年。这一年,中国开始改革开放,从此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。对于音乐考古界来讲,这一年同样意义非凡,这一年,在湖北省随县(现为随州市)发掘了曾侯乙墓。墓中出土了编钟、编磬等一些列珍贵的战国早期文物。其中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,将中国音乐史提前了四百多年。不仅如此,还因为其铸造技术高超,熔先秦工艺美术之大成于一体,被誉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。“五一”假期前,艺术教育中心有幸请来了编钟研究领域的专家冯光生先生,分别从声学、律学、冶金、铸造技艺成就,以及其承载的礼乐文化和卓越的音乐水平等方面,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。
上周五,正值五四青年节,艺教中心莫音宏老师和四十位参加“编钟实践行”的同学一起,去湖北省博物馆揭开了曾侯乙墓的神秘面纱。不仅如此,我们还专门观看了编钟表演哟!以下会有多幅图降临,为君详细告知此次活动内容。
暗戳戳地说,我们当然不止看了编钟啦,省博讲解员带着我们参观省博的好几件“镇馆之宝”,我们博学多识的莫老师给我们补充了很多知识哦~大家不要太羡慕哟~
越王勾践剑
时隔千年依旧寒光闪闪,据说是削铁如泥。据讲解,这把剑能轻松割破16张白纸的厚度,足见其惊人的锋利度,更显示了保存的完好。讲解员姐姐提到它不朽原因有两点:一,剑的主要成分有铜、锡以及少量的铝、铁、镍、硫组成的青铜合铜,铜是不活泼金属,不易腐蚀。二,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鉻的金属,从而千年不锈。
剑脊布满对称的菱形暗花,既美观又防止腐朽。剑格上原有松石琉璃,不过已脱落很多。
剑身有八个鸟篆铭文:
越王鸠浅(勾践)
自乍(作)用鐱(剑)
好,你可能会问,越王兵器为何会出现楚地墓葬?目前有三种说法:(1)作为战利品;(2)作为陪嫁物;(3)互相报聘。到底哪种说法可靠呢?还待商榷。
云梦睡虎地秦简:这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也是入选今年故宫“国家宝藏”特展的宝贝哦!
这部秦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、最完整的法典,弥补了考古史上的空白。
从内容上,总共四万字,既有秦朝的法律制度,又有行政文书等,是反应秦代社会的一手详实文献资料。从字体上讲,更是从篆书到隶书转型。
湖北省博物馆的重要部分,就是曾侯乙墓。“曾侯”一词随着墓室的发掘而叫响于全球,出土的系列文物可以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!
曾侯乙的外棺。外棺周围都是对日常生活的绘画,旁边有个小门,死者的灵魂就可以出来溜达啦!
鹿角鹤身,这两个神物可以带人飞天啦
据说这鹿角是真鹿的角……
尊盘。大家猜猜这是干嘛的?这是用失蜡法做的啦,工艺相当惊人,这件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器。
铜鉴缶。被誉为我国最早的“冰箱”,也是最早的“烤箱”,实际上就是一件酒器。放酒之器都这么精美,古人真是这么讲究啊!
重头戏来啦,我们观看了编钟表演!
不要以为编钟只能演奏古调古律,其实它与国际常用的七声音阶同列。每件钟具备“一钟双音”的特性,其音域可以轻松跨越七个八度,并能轻松旋宫转调,演奏古今中外各类乐曲。我们当天就有幸听到了由编钟编磬合奏的《魂断蓝桥》主题曲《友谊地久天长》。
编钟没有编磬是无法实现“金石之声”的。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磬共四十一枚,石制,分上下两层悬挂,上层十六枚,下层十六枚,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。这套编磬与编钟密切配合,可在同一调高上进行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。编磬音调高,清脆悦耳,钟磬和鸣,其音响效应“近之则钟声亮,远之则磬音彰”,建议大家去现场感受一下“金石之声”。
当然,演出不可能只有这两种乐器,还有其他的比如说,瑟。瑟的得名可参考《释名.释乐器》“瑟,施弦张之瑟瑟然也”。大家熟悉它,应该源自于”琴瑟和鸣“。乐队中还有排箫,排箫的声音空灵轻柔,如泣如诉,似是“远古的呼唤”。
乐队中又一个很大鼓,与众不同的是,它被高高的竖起来,像一面旗帜一样矗立在舞台之上。这种鼓叫做建鼓。曾侯乙墓中的建鼓虽没有保存下来,但是鼓座保存了下来,让历代见过它的人惊艳不已。
建鼓鼓座
曾侯乙墓中的建鼓是我国最早的实物建鼓,鼓框木制,牢固在一个青铜盘龙鼓座上。鼓座由数十条青铜雕龙相互纠结盘绕而成,其中有十六条大龙对称缠绕,在每条大龙的头、身、尾部都攀附数条小龙,龙身上嵌着绿松石,制作技艺无比精美。
古笛和笙合奏,声音深远悠扬。
编钟实践行活动,让我们看到了千年前的智慧,听到了千年前的韵律,也了解了很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延续,希望这种活动能多办几次,每学期都有,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之间生根发芽!